在民法慈母的眼睛里,每一個個人都是整個的國家——道盡了一部民法典應有的旨趣和精神。
2020-05-22 09:34:28 次瀏覽
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在即,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審議,這是本次全國“兩會”最受矚目的事情之一。在所有法律中,與個人生活最密切相關的,恐怕就是民法,法諺說:在民法慈母的眼睛里,每一個個人都是整個的國家——道盡了一部民法典應有的旨趣和精神。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總匯,被譽為“半部憲法”“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每個公民:“從搖籃到死亡”,均得接受這部法典的約束。大到國家土地制度,小到百姓家庭婚姻,這部法典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法典草案亮點不少。比如,草案打破世界慣例,人格權獨立成編,落實“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憲法要求。還重點規定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這一創新既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缺陷,又展現了中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貢獻。
再如,侵權責任編草案規定“自甘風險”、“自助免責”。追小偷,小偷心臟病死了或摔傷了,再也不用擔心賠償喪葬費、醫藥費了;未對動物采取安全措施或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應擔責。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自然法認為,法律是發現的,不是發明的或制定的。法律應該是人們在交往與互動中進化出來的關于權利邊界的最優解。
——南方周末